現在,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,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,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,致使孩子缺乏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,這樣做的后果只會害了孩子。
少兒教育機構讓孩子動手參與可以鍛煉孩子的很多能力,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,大腦思維得到鍛煉,責任感 也能得到提高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,如果在一個包辦代替的家庭,孩子會理所應當的認為,所有的事情都是別人應該替他們做好的,所以一 旦有什么問題,他們首先會找別人的責任,他們會說父母沒替自己做好。而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,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,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。孩 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,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、對他人、對集體、對社會負責。
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,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前提條件。3歲前的孩子處于行為的敏感期,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,所以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,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,多讓孩子動手做事。
作為家長,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,要教會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、并且要舍得讓孩子 做力所能理的事情。要鍛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可以從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,比如自己穿脫衣服,自己整理玩具,自己收拾文具等。在孩子開始學習動手做事 情初期,往往沒有頭緒,費時過長,效果也不好,所以很多父母寧愿自己動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。但是,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完成,是培養孩子具 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開端,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,鼓勵孩子慢慢實踐,等待孩子慢慢做好,而不是要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。
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正確做法
1、孩子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理
家長千萬別因嫌孩子麻煩或礙手礙腳而剝奪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,家長可以耐心地、反復給孩子做示范,讓孩子跟著模仿,慢慢地就會從不熟練到熟練,最后運用自如了??梢越毯⒆幼约褐饾u學會系鞋帶、脫衣服、放被褥、收拾自己的房間,洗一些簡單的東西,等等。
2、父母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觀念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要改變以考分來判斷孩子的標準,因為孩子的素質不是單純由成績來表現的。在一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,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爭取高分是遠遠不夠的,其他方面的素質也需要父母的培養,尤其是孩子的動手能力。
成績只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,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面素質和能力。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,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面有獨特的優勢,因此,父母不能片面重視孩子的分數,而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。
3、孩子要力所能及地多幫助別人
家庭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,也可以看做社會的縮影,家長要引導孩子多為父母做些事情,可以是一些很小的事情,如掃地、擦桌子、洗碗筷,等等,從小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的意識。
4、父母要多傳遞給孩子信任理念
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,會培養出獨立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意識。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,孩子就會樹立“我能行”的心態,并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,最終干成一番大事業。
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在現實生活中,成為自己立足于社會的基礎和資本。所以, 空有知識是不夠的,還要學會將知識具體為實際可操作的實踐。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。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和準確,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得對自己的積 極評價。因此,父母的態度對于孩子來說就顯得格外關鍵。
5、父母要善于巧妙地多稱贊孩子
當孩子努力去做了,或做得很好時,家長要立即予以稱贊和鼓勵,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,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。這種稱贊盡量不要以實物的形式,比如給孩子買玩具,買好吃的東西等,因為這樣容易刺激孩子的虛榮心,時間久了,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6、父母要放手讓孩子減少依賴性
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沖動,在生活中,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,就讓孩子自己去做。減 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,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親自動手能力。給孩子充分的自由,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,孩子會在父母的放手中,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, 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優秀孩子。
孩子動手的過程就是手、眼、腦三方面協調的過程,為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,就要發展其動手操作能力,所以這些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,教給孩子正確的技巧和方法,讓其出色地、獨立地完成事情。
上一條: 入園前如何為娃做準備?